水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025-02-26

水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从多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


一、施工前的规划与准备


1. 环境评估与方案优化

- 在施工前,水下施工单位应当进行详细的海洋环境评估。这包括对施工区域的海洋生态系统、水质、底质等情况进行调查。例如,了解施工区域内海洋生物的种类、分布和迁徙规律,以及海水的化学组成和水流情况。

- 根据评估结果,优化施工方案。对于可能对海洋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施工环节,如在海洋保护区附近或生态敏感区进行施工,要尽量调整施工位置或方式。例如,采用非侵入式的施工技术,或者将施工时间安排在对海洋生物影响较小的季节。

2. 设备与材料的环保选择

- 选择环保型的施工设备和材料。在设备方面,优先选用低排放、低噪音的水下施工设备。例如,使用电动的水下钻孔机或焊接设备,减少燃油设备产生的废气和油污排放。

- 对于施工材料,要确保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性小。如选择可生物降解的材料用于临时结构,避免使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材料。例如,在水下混凝土浇筑中,使用环保型的添加剂,防止添加剂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


二、施工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措施


1. 防止油污和化学品泄漏

- 水下施工单位应建立严格的油污和化学品管理制度。在设备的维护保养过程中,确保机械设备的密封良好,防止机油、液压油等油污泄漏。例如,对水下施工船舶的动力设备和液压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更换老化的密封件。

- 对于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如防腐涂料、清洗剂等,要采用密封储存和精准计量使用的方法。在化学品的运输、储存和使用环节,设置防泄漏设施,如围油栏、防泄漏托盘等。一旦发生泄漏,能够及时收集和处理,防止其扩散到海洋中。

2. 控制悬浮物扩散

- 水下挖掘、钻孔、打桩等施工活动容易产生悬浮物。为了控制悬浮物的扩散,可采用施工技术和设备。例如,在水下挖掘时,使用带有防护罩的挖掘设备,减少挖掘过程中泥沙的扬起。

- 同时,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时间,避免在水流湍急或海洋生物繁殖期等敏感时段进行易产生悬浮物的施工活动。对于无法避免产生悬浮物的情况,可在施工区域周围设置悬浮物扩散屏障,如使用土工布或橡胶帘等材料,减缓悬浮物向周围海域的扩散速度。

3. 减少噪音和振动污染

- 水下施工的噪音和振动可能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干扰和伤害。为了减少噪音和振动污染,选择低噪音的施工设备和工艺。例如,在水下打桩时,采用静压桩技术代替锤击桩技术,可有效降低噪音和振动。

- 对施工设备进行减震降噪处理。如在设备的基座上安装减震垫,在噪音源周围设置隔音罩等措施。同时,通过实时监测施工区域的噪音和振动水平,确保其在海洋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避免对海洋生物的栖息、繁殖和迁徙造成不良影响。


三、施工后的环境恢复与监测


1. 清理和修复施工场地

- 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场地。拆除所有临时设施,清理残留的施工材料和垃圾。对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海底地貌改变,如挖掘坑洼或堆积的泥沙,要进行适当的修复。例如,采用挖泥船将多余的泥沙运走,或者对挖掘坑洼进行回填,恢复海底的原有地貌。

- 对受到施工影响的海洋生物栖息地进行修复。如在施工区域种植适合的海洋植物,投放人工鱼礁等,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

2. 长期环境监测

- 建立长期的海洋环境监测计划。在施工后的一段时间内(通常为数年),定期对施工区域及其周边海域的水质、沉积物质量、海洋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监测。通过对比施工前后的数据,评估施工对海洋环境的长期影响。

-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例如,如果发现水质出现恶化或海洋生物数量减少等情况,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加强污水处理或实施生态修复项目,确保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下施工单位

分享到